技术赋能现代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02-03王大宇 董纪阳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以“新业态、新功能、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数字农业催生了大量的新业态,为传统农业赋能,进而推动农业经营增收、流通效率提高和产品质量提升,最终实现农业智能化生产、网络化经营、数据化管理、在线化服务。近年来,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较快,但基于数字经济迅猛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农业产业升级仍面临部分难题: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无法适应都市农业发展新要求;农业机械化、设施化、尤其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够,整体科技水平有待提高;互联网技术在农业全领域、多环节的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的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结合大连数字乡村发展现状,目前亟须着力推进六项工作。
1.着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促进5G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农业小镇全产业链的全面深度融合。要实现光纤全覆盖、基站全覆盖,自建或加入互联网交易平台、客户端和公众平台;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业产业园;打造乡村旅游和共享农庄。要积极创建“1+2+N”模式,有效带动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即1个综合服务平台,运营和大数据2个中心,企业、合作社、农户等N个参与单元的数字乡村运营模式,建立农业全程标准化体系,构建消费者、运营商和农民在内的数字农业生态圈,实现从农资供应,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再到终端销售各环节的高效对接。
2.着力推进农业农村云数据中心建设。数字农业战略的基础之一就是大量的农业生产数据和农村生活数据。而数据要想转变为生产力,首先要得到合适的分类存储,才能在需要的时候进而调用分析。要发展数字农业,需要与云服务企业合作建立功能完备的数据中心,建立完善数据存储机制,有效分析、整理及存储有价值的农业农村数据。
3.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物联网及AI智能技术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小镇及周边辐射农村的各类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比如水利灌溉、公路设施、电网、田头冷库、仓储冷链运输、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数字化应用开发和落地。推广因地制宜精耕细作式的精准化生产作业方式,打造科技含量高、智慧程度高、品牌高端的“三高”数字农业。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的开发和建设。加大力量研发适合“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推广信息终端智能控制技术,提高云计算服务水平,推进信息技术的农业农村应用场景落地,共同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下融合创新的农业综合服务平台。
4.着力推进农业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创新。首先要对接产销,产销双方共享数据红利,转变流通模式。其次,树立新的以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生产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的注册认证,树立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冷链、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和标准制度建设,扶持建设一批与5G技术相匹配的电子商务产业园示范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探索5G技术下直播电商类、创意民宿类、认筹订单类、观光休闲类、生产体验类、康养休闲类等新型数字农业的创新发展模式。
5.着力推进农业农村数字科技创新。推进数字农业装备制造现代化、农机作业和管理服务精准化、农牧产品科研数字化,让农业发展搭上信息快车。集聚上下游关联产业链的创新型企业,利用好现有的创客中心、创业中心等条件,吸引新型数字农业人才推动数字农村的创新建设。推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学研线上合作,鼓励农业专家通过直播等互联网通讯技术为农民在线解决农业生产难题,鼓励农业科研成果通过网络传播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抢占数字农业创新高地,吸引互联网行业巨头参与数字农业布局建设。
6.着力推进乡村治理能力信息化。完善农村党建信息平台,组织党员参加远程教育,学习数字乡村治理知识,提高农村工作能力。推进农村地区社保医疗、互联网农村普惠金融、教育培训等惠民工程信息化建设,培育农村互联网雅俗共赏的网络文化。
作者简介:
王大宇,东北财经大学科研处科长。
董纪阳,东北财经大学教师。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谢小芳整理)